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其他类型小说《大明:朱元璋假死后,我登基称帝朱允熥朱元璋结局+番外》,由网络作家“古代小王子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王景弘放下望远镜,嘴角勾起一抹冷笑,那冷笑中透着对倭寇的轻蔑与必杀的决心。他深吸一口气,然后大声下令:“众将士听令,开炮!”“让这些倭寇尝尝我们大明海军的厉害!”炮手们听到命令,齐声高呼:“是,将军!”他们的声音充满了斗志。其中一位炮手,他一边用衣袖擦着额头的汗水,一边对旁边的伙伴说:“终于能教训这些倭寇了,看他们还敢不敢来犯我大明。”“这些倭寇平日里作恶多端,今天就是他们的报应。”他的眼神中透着兴奋与决然,双手紧紧地握住火炮的操控杆,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。另一位炮手则紧紧眼睛死死盯着前方的倭寇战船,他咬着牙说道:“今天就让他们有来无回!”“这些倭寇以为我们大明好欺负,今天就要让他们知道错得有多离谱。”随着王景弘一声令下:“开炮!...
《大明:朱元璋假死后,我登基称帝朱允熥朱元璋结局+番外》精彩片段
王景弘放下望远镜,嘴角勾起一抹冷笑,那冷笑中透着对倭寇的轻蔑与必杀的决心。
他深吸一口气,然后大声下令:“众将士听令,开炮!”
“让这些倭寇尝尝我们大明海军的厉害!”
炮手们听到命令,齐声高呼:“是,将军!”
他们的声音充满了斗志。
其中一位炮手,他一边用衣袖擦着额头的汗水,一边对旁边的伙伴说:
“终于能教训这些倭寇了,看他们还敢不敢来犯我大明。”
“这些倭寇平日里作恶多端,今天就是他们的报应。”
他的眼神中透着兴奋与决然,双手紧紧地握住火炮的操控杆,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。
另一位炮手则紧紧眼睛死死盯着前方的倭寇战船,他咬着牙说道:“今天就让他们有来无回!”
“这些倭寇以为我们大明好欺负,今天就要让他们知道错得有多离谱。”
随着王景弘一声令下:“开炮!”
火炮瞬间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。
炮弹如雨点般朝着倭寇的战船飞去。
炮弹划过天空,发出尖锐的呼啸声。
倭寇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吓得惊慌失措。
一艘倭寇战船上,一个倭寇惊恐地瞪大了眼睛,嘴巴张得大大的,大喊:
“何が起こった?(发生了什么?)”
他的声音带着颤抖,身体不由自主地往后退。
旁边的倭寇头目,一个满脸横肉、眼神凶狠的家伙,瞪着眼睛,挥舞着手中的倭刀。
他声嘶力竭地喊道:“敵の攻撃だ!(是敌人的攻击!)皆、立ち向かえ!(大家,迎战!)”
然而,他的声音虽然凶狠,但在这混乱的局面下,也难以掩盖其中的恐惧。
其他倭寇们开始慌乱起来,有的大喊:“逃げろ!(快跑!)”
他们在船上乱跑,互相碰撞,有的甚至被撞倒在地。
有的倭寇试图拿起武器反抗,但手却不停地颤抖。
一艘倭寇战船上的头目,他挥舞着手中的刀,试图给自己和手下的倭寇壮胆。
他大声呵斥着手下的倭寇:“鎮めろ!(镇定!)我々は強い!(我们是强大的!)反撃しろ!(反击!)”
可是他的声音很快就被火炮的轰鸣声淹没。
炮弹击中倭寇战船,瞬间火光冲天。
战船被炸飞。
有的战船直接被炸成两半。
倭寇们被掀飞,他们的身体在空中无助地扭曲着,脸上满是惊恐的表情。
有的倭寇在被炸飞的瞬间,绝望地大喊:“助けて!(救命啊!)”
那声音充满了绝望,在海面上回荡。
另一个倭寇看着战船被炸得千疮百孔,眼里满是恐惧,嘴里念叨着:“これは死の予感だ。(这是死亡的预感。)”
他的身体不停地颤抖,双腿一软,瘫坐在甲板上。
王景弘看到倭寇战船陷入混乱,他的眼神中透着冷峻的杀意。
他拔出腰间的佩剑,那佩剑出鞘的瞬间,发出一声清脆的剑鸣。
王景弘高高举起佩剑,他大声喊道:“将士们,随我冲上去,把这些倭寇一个不留地消灭掉!”
士兵们齐声呐喊:“杀!”
他们迅速拿起武器,有的手持长刀,有的拿着长枪。
士兵们的眼神中透着兴奋与决然,他们跟着王景弘朝着倭寇的方向冲去。
战船迅速靠近还未被完全炸毁的倭寇战船,两船靠近时,船身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。
当靠近倭寇战船时,王景弘第一个跳上敌船。
他的双脚刚踏上倭寇战船的甲板,就借力向前冲去,挥剑砍向面前的倭寇。
……
在皇宫之中,朱允熥端坐在大殿之上。
赵谦匆匆走进殿内,恭敬地行礼之后,便开始汇报金陵城内的消息。
“陛下,如今金陵城内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。”
“百姓们看到了张贴的告示,知晓了吕氏的恶行和那些官员的走私之事后,对陛下您的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。”
“现在,许多百姓都开始拥护陛下您。”
“他们觉得陛下您是敢于揭露真相、为百姓谋福祉的明主。”
朱允熥轻轻点头,说道:“这是好事。”
赵谦接着说道:“陛下,还有一个好消息。”
“海外的船只返回了,运送回来了大量的钱粮和武器。”
随后,朱允熥又看向郑和,询问道:“郑和,防线布置得如何?”
“各路藩王集结的情况怎样?”
“还有藩王先锋现在到了何处?”
郑和上前一步,恭敬地抱拳回答道:“陛下,臣已将防线布置妥当。”
“大炮和军队都已经安排好,长江上面的桥梁也都断了。”
“并且,臣已经安排了船只去上流驻扎,如此一来,就算藩王们想要直奔金陵城,也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,”
“哪怕他们强行前来,也要让他们付出巨大的代价。”
紧接着,郑和继续说道:“各路藩王正在长江以北集结。”
“藩王们的先锋部队,被拦截住,无法跨过长江,即便是跨过,也无法抵达金陵城下。”
“另外,臣还在沿岸浅滩之处臣也安排了暗哨。”
“那些暗哨密切注视着江面的一举一动。”
“并且在浅滩之处还布置了一些障碍,有尖锐的木桩,还有铁索相连。”
“足以让藩王军队难以轻易登陆。”
朱允熥闻言点了点头,眼神中透着满意。
他沉思片刻后,做出了安排:“朕决定,把所有的情报组织人员全都发动起来,让他们尽可能地探查藩王们的情况。”
“其次,派出海军一路北上,时刻准备进攻北平燕王府。”
“这些藩王之中,燕王朱棣是为首之人,把他拿下,其他藩王自然就会有所忌惮,一切也就好说了。”
郑和认真地听着,待朱允熥说完,他坚定地点了点头,表示明白:“陛下英明,臣这就去安排。”
金陵城外,长江以北。
燕王朱棣等藩王的大营之中,营帐林立,旗帜飘扬。
那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,仿佛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呐喊助威。
营帐内,气氛略显沉闷。
燕王朱棣、宁王朱权,湘王朱柏等人汇聚在此处商议接下来应当如何。
他们围坐在一张简易的木桌周围,桌上摊着一张粗糙的地图。
那是金陵城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图。
这地图是他们根据探子的回报,以及一些曾经到过金陵附近的将士的描述绘制而成的。
图上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长江防线的位置。
还标记了一些大概的地形,如山脉、河流的走向等。
商议的核心问题,便是如何攻破朱允熥的长江防线。
宁王朱权皱着眉头,一脸苦恼地说:“这朱允熥的长江防线实在是棘手。”
“我们本可以顺江而下,直捣金陵,可他的船只大炮太厉害。”
“咱们的先锋部队被卡住了,根本无法前进,到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”
他一边说着,一边用手指在地图上沿着长江的线路比划着,眼睛紧紧盯着那代表长江防线的标记。
朱棣也面色凝重,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的长江防线处来回滑动,想要找出防线的破绽。
与此同时,在金陵,朱元璋的葬礼正在庄重地进行着。
黎明破晓时分,整个金陵城被一层哀伤的氛围所笼罩。
这座曾见证朱元璋辉煌统治的金陵城,如今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。
朱允炆身着最为素朴的白色丧服,头戴麻冠,腰束麻绳,早早地便站在了皇宫的正殿前。
百官们也都身着素服,按照品阶高低,整齐地排列在皇宫的广场之上。
他们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,每个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。
随着一声低沉的号角声响起,送葬的队伍开始缓缓移动。
走在最前面的是一群身着黑衣的乐师,他们吹奏着低沉哀婉的乐曲。
那乐声仿佛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悲泣,随着风在金陵城的大街小巷中回荡,让听到的百姓无不心生悲戚,纷纷下跪默哀。
这乐声在金陵的每一个角落奏响,宣告着一个伟大时代的落幕。
紧跟在乐师后面的是数百名手持白色幡旗的士兵,幡旗在风中飘动,像是一片片哀伤的云。
士兵们的步伐整齐划一,每一步都重重地踏在地上。
朱允炆在太监和宫女的搀扶下,缓缓地走在队伍中间。
他的眼睛红肿,泪水在眼眶里打转,但他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。
因为他知道,作为皇帝的继承人,他需要在众人面前保持一种威严和镇定。
他的步伐缓慢而沉重,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回忆着与皇爷爷的点点滴滴。
朱允炆此时内心五味杂陈,既有失去亲人的悲痛,又有对未来皇位统治的担忧与迷茫。
百官们跟在朱允炆的身后,他们低着头,表情肃穆。
有的官员低声啜泣,有的则紧闭双眼,默默祈祷。
整个队伍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悲伤气氛。
送葬的队伍沿着金陵城的主干道缓缓前行,道路两旁站满了前来送行的百姓。
有的拿着自己制作的简易祭品,纷纷向送葬队伍投来崇敬和哀伤的目光。
当队伍来到陵墓的山脚下时,道路变得更加崎岖。
朱允炆拒绝了他人更多的搀扶,他深吸一口气,坚定地继续向上攀登。
那陵墓建在一座小山之上,周围绿树成荫,本是一片宁静祥和之地,如今却充满了哀伤。
到了陵墓入口,朱允炆停了下来,他凝视着那幽深的墓道,仿佛能看到皇爷爷的英灵在里面安息。
随后,在侍从的帮助下,巨大的石门缓缓打开,发出沉闷的声响。
朱允炆率先走进陵墓,他的身后,百官们鱼贯而入。
陵墓内,烛火摇曳,将四周的壁画映照得若隐若现,那些壁画仿佛在诉说着朱元璋生前的丰功伟绩。
朱允炆来到朱元璋的棺椁前,缓缓跪下,百官也随之跪下,整个陵墓中弥漫着悲伤与凝重的气氛。
在这庄严肃穆的陵墓之中,朱元璋的离去仿佛被永远定格。
而朱允炆和百官们的跪拜,是对这位已逝帝王最后的敬意。
葬礼结束后,朱允炆站在陵墓外,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装,然后看向黄子澄和齐泰,问道:“琼州府那边可有消息传回来?”
黄子澄和齐泰对视了一眼,然后摇了摇头。
朱允炆轻轻叹了口气,说道:“今日祖父入土为安,朕心中悲痛万分。”
“只是这朝廷之事,也不能全然不顾。”
“琼州府那边,朕一直记挂着,却至今没有消息传来,朕甚是忧心。”
黄子澄皱着眉头说道:“陛下,那朱允熥实在是太过分了,他竟然对皇权如此藐视。”
“他去了琼州府这么久,一点消息都不传回金陵,这简直就是不把陛下您放在眼里。”
齐泰也附和道:“他这般行径,回头一定要让他好看,不然这朝廷的威严何在?”
朱允炆听了,嘴上却说道:“允熥他还是年轻,不懂事,竟然都不回个消息。不过当下还是先处理皇爷爷的后事吧。”
心里却想着:“哼,这朱允熥也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,正愁没把柄针对他,这可真是送上门来的机会。”
黄子澄见朱允炆似乎没有完全认同他们的话,便进一步挑拨道:“陛下,您可不能太仁慈了。”
“这朱允熥自幼就不安分,如今在琼州府天高皇帝远的,谁知道他在谋划什么。”
“要是等他的势力壮大了,到时候可就不好控制了。”
朱允炆微微皱了下眉头,说道:“朕知道你们是为朕着想,不过允熥毕竟是朕的兄弟,朕还是希望他能改过自新。”
齐泰紧接着说:“陛下,皇权不可侵犯。”
“您要是不加以惩戒,其他的藩王们也会效仿他的。”
朱允炆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说道:“朕会考虑你们的话的,现在先回宫。”
他一边往回走,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打压朱允熥,而表面上却还维持着一副大度的模样。
……
顺天府,北平,燕王府内一片肃穆。
朱棣和姚广孝皆披麻戴孝,他们的身影在这略显昏暗的王府中更添几分哀伤与凝重。
朱棣面色沉痛,眼中却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忧虑。
他缓缓开口道:“父皇这一去,这天下怕是要变了。”
姚广孝双手合十,低眉顺眼,应道:“王爷,如今陛下新立,根基未稳。”
“听闻黄子澄和齐泰那二人向陛下进言,建议削藩,这对王爷您来说,可不是个好兆头啊。”
朱棣冷哼一声,不屑地说道:“哼,那朱允炆本就年幼,毫无治国经验,如今只听那两个迂腐之人的话。”
“削藩?这等急功近利之举,只会让这大明江山动荡不安。”
姚广孝微微抬起头,眼中闪过一丝精明,缓缓说道:“王爷,这削藩之事早有端倪。”
“如今陛下年少,容易被那二人蛊惑。”
“那黄子澄和齐泰一心想加强皇权,在他们眼中,王爷您这些藩王就是眼中钉、肉中刺。”
朱棣无奈地叹了口气,站起身来,踱步说道:“本王对皇位并无觊觎之心,只想在这北平好好镇守边疆,为大明守护国土。”
“可他们为何就不肯放过本王呢?”
姚广孝笑了笑,那笑容带着一丝神秘,说道:“王爷,您虽无此心,但陛下和他的谋士们可不会这么想。”
“您手握重兵,在这北方威望极高,他们自然是害怕您威胁到陛下的皇位。”
姚广孝微微点头,接着说道:“王爷,这朱允炆还下旨召朱允熥回京,这背后的意图恐怕不简单。”
“朱允熥在琼州府也算是一方势力,朱允炆此举,要么是想控制住朱允熥,要么就是想从他身上找到把柄,打压藩王势力。”
朱允炆召朱允熥回京这一着棋,被姚广孝敏锐地解读出背后的权谋算计。
朱棣皱了皱眉头,眼中闪过一丝思索,说道:“朱允炆这般行事,实在是不顾兄弟情义。”
“不过,这也正好让本王看清他的为人,他这般急于巩固自己的权力,手段却如此稚嫩。”
……
金陵城外。
朱元璋站在庭院之中。
他的目光看似平静,却透着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深沉。
此时,他又一次询问宋忠有关琼州府和朱允熥的事情。
宋忠恭敬地站在一旁,额头上微微冒着汗珠,他小心翼翼地说道:“皇爷,算算时间,还不够来回。”
“琼州府距离金陵路途遥远,这消息传递和行程安排,还未到有消息反馈的时候,还请皇爷赎罪。”
他的话音刚刚落下,外面就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那脚步声像是鼓点一般,打破了原有的宁静。
随即门外传来声音:“琼王殿下,率领军队准备进攻金陵!”
而在朱允熥的舰队这边,将领们也在商议着应对之策。
赵谦对朱允熥说道:“殿下,今日我们虽然大胜,但那徐辉祖和李景隆绝非等闲之辈,他们今日吃了亏,很可能会想办法反击。”
朱允熥微微点头,说道:“所言极是。”
赵谦摸着胡须,缓缓说道:“他们极有可能趁着夜色前来偷袭。”
“这两人如今已无太多选择,正面强攻肯定不行,夜袭是他们唯一可能扭转战局的机会。”
郑和在一旁也说道:“赵知府说得有理,我们不得不防。”
朱允熥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,嘴角微微上扬,说道:“既然他们想夜袭,那我们不妨来个瓮中捉鳖。”
赵谦眼睛一亮,说道:“殿下此计甚妙。”
“我们可以佯装松懈,暗中加强防备。在舰队周围设下重重埋伏,等他们一来,就将他们一网打尽。”
朱允熥满意地点点头,说道:“就这么办。”
“去安排士兵们准备吧。”
“记住,要做得像真的松懈一样,莫要让他们看出破绽。”
于是,朱允熥的舰队开始布置防御。
士兵们表面上看起来放松了警惕。
有的在甲板上看似悠闲地踱步,有的聚在一起小声聊天。
但实际上,他们都在暗暗留意着周围的动静。
暗哨们也悄悄地隐藏在各个角落。
当徐辉祖和李景隆的战船悄悄靠近时,一个暗哨发现了动静,立刻向负责的百户报告:“百户长,有情况,好像有船靠近。”
百户长低声说道:“继续观察,不要打草惊蛇。”
不一会儿,百户长确定是敌军来袭,便下令吹响号角。
瞬间,朱允熥舰队周围瞬间亮起了无数火把,将海面照得如同白昼。
“不好,被发现了!” 李景隆惊叫道。
徐辉祖咬了咬牙,大喊:“冲!此时已无退路,唯有奋勇向前!”
说罢,他一马当先,率领士兵们朝着朱允熥的舰队冲了过去。
此刻已无后路!
一时间,喊杀声震天。
朱允熥的将士们迅速做出反应。
近距离火炮不太好用,于是弓弩手们首先发难。
“放箭!”
一时间箭如飞蝗般朝着敌军飞去。
朱允熥军队的反击迅速而猛烈,旨在打乱敌军阵脚。
“小心箭雨!”
徐辉祖大喊一声,他举起盾牌,身子微微下蹲,脚步却不停,继续朝着前方冲去。
李景隆则躲在徐辉祖身后,嘴里嘟囔着:“这可如何是好,这箭太多了。”
他也手忙脚乱地拿起一块盾牌,遮挡着自己。
徐辉祖的士兵们有的被箭射中,发出痛苦的叫声,有的则用盾牌护住自己,继续前进。
很快,两军的战船靠近了。
两军士兵短兵相接,战斗正式打响。
徐辉祖跳上朱允熥舰队的一艘战船,喊道:“将士们,随我杀!”
他的长刀舞得虎虎生风。
“大家一起上,先把这个厉害的解决掉。”
一群士兵朝着徐辉祖围了过去。
徐辉祖毫无惧色,他一边抵挡着众人的攻击,一边寻找着破绽。
李景隆这边可就没这么顺利了。
他刚登上战船,就被几个朱允熥的士兵围住。
一时间,喊杀声震天。
徐辉祖在战斗中,心中暗暗吃惊。
他一边挥舞着长刀与敌人厮杀,一边在心里想道:“这琼王的士兵怎会如此厉害?”
“这绝非是仓促训练而成的。难道他在琼州府一直在秘密训练这样一支强军?”
他的眉头紧紧皱起,手上的动作却丝毫不敢懈怠。
但是面对这样强悍的对手,他渐渐感觉到有些吃力。
李景隆这边更是慌乱不已,他勉强招架着对方的攻击,心里想:“我的天呐,这些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?个个都像不要命的煞神。”
“早知道他们这么厉害,这偷袭的主意可真不该出啊。” 他越想越害怕,手上的动作也变得更加杂乱无章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徐辉祖和李景隆的军队渐渐处于下风。
尽管徐辉祖奋力抵抗,但无奈对方实力太过强大。
最终,在经过一番苦战之后,徐辉祖和李景隆被朱允熥的将士们团团围住。
他们的武器被缴,两人成为了俘虏。
郑和带着被捆起来的徐辉祖和李景隆两人前去见朱允熥。
一路上,李景隆不停地扭动着身体,试图让自己被捆绑的姿势舒服一点。
而徐辉祖则挺直了腰杆,眼神坚定地向前方看去,看起来非常的倔强。
两人被带到朱允熥面前后,反应截然不同。
李景隆看到朱允熥,脸上立刻挤出尴尬的笑容,赶忙弯腰行礼,说道:“拜见琼王。”
他的声音带着一丝讨好,眼睛偷偷地打量着朱允熥的表情。
徐辉祖却只是站在那里,沉默不语。
他的脸上带着一种视死如归的神情,仿佛在说要杀要剐悉听尊便。
沉默是他坚守尊严的表现,他不屑于用讨好来换取生存。
这源于他内心的骄傲与忠诚。
李景隆见徐辉祖这个样子,心里有些着急。
他悄悄用屁股给了徐辉祖一下,示意他低个头,说几句软话。
可是徐辉祖根本就不理会他,依旧站得笔直。
李景隆的小动作凸显出他与徐辉祖在性格和处事方式上的差异。
他希望徐辉祖能顺应形势,而徐辉祖却不为所动。
李景隆无奈,只能转过头来看着朱允熥赔笑,说道:“琼王不要介意,允恭就是这样的脾气。”
“他这个人就是太直了,其实心眼不坏的。”
他的话既是为徐辉祖开脱,也是在向朱允熥表明自己的态度。
他不想因为徐辉祖的强硬而连累自己。
朱允熥则压根没理会他们这一套,只是摆了摆手,平静地对身边的士兵说:“把他俩带下去吧,好生看管。”
这时候,徐辉祖突然开口,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:“我不明白,琼王殿下是如何打造了这样一支强军,是从一开始就想要造反吗?”
他的眼神紧紧盯着朱允熥,想要从他的脸上找到答案。
徐辉祖的质问打破了原本的沉默。
他不顾自身处境,直接触及敏感问题。
这是他对朱允熥行为的疑惑与质疑。
这话一出,李景隆吓得差点蹦起来,他的脸瞬间变得煞白。
要不是被绑起来,他高低得伸手去捂徐辉祖的嘴。
李景隆慌张地说道:“你别说了,你不要命了!”
眼下他们是阶下囚,说这话不是找死吗?
在这种情况下,任何挑衅或者冒犯朱允熥的话都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。
而徐辉祖却如此直白地质问,实在是太冒险了。
朱允熥闻言却笑了起来,他的笑声爽朗而洪亮。
赵谦和郑和在一旁也跟着笑了起来。
朱允熥的笑并非是对徐辉祖的嘲讽,而是一种自信的表现。
他并不害怕这样的质问。
赵谦和郑和的笑则是对朱允熥的呼应。
紧接着,朱允熥看着徐辉祖,缓缓说道:“只是为了自保,其次就是,开展海上贸易和海上领土。”
“本王在琼州府,远离金陵,周围势力错综复杂。”
“数不清的海盗窥伺,若不建立强大的军队,如何能保证自身安全?”
“至于海上贸易和海上领土,这是关乎未来发展的大事。”
“海上贸易和海上领土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。”
他的目标不仅仅是眼前的权力争斗,而是着眼于更广阔的发展。
徐辉祖和李景隆听了朱允熥的话,顿时愣住了。
他们相互看了一眼,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疑惑。
自保还能理解,但是海上贸易和海上领土是怎么回事?
齐泰也在小黑屋里大喊:“朱允熥,你这般行径和暴君无异。”
“我们为了大明的正统,为了遵循先帝的遗愿,才辅佐陛下。”
“你现在倒行逆施,你以为你能得民心吗?你这样做只会让天下大乱。”
黄子澄跟着喊道:“你这是对先帝的不敬,你把我们关在这里,还让我们哭,简直是荒谬至极。”
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。”
“你现在放了我们还来得及,否则你必将成为千古罪人。”
朱允熥压根不理会他们的叫嚷,把他们三个弄进去后,还专门找人在旁边看守。
他把看守的将士叫到跟前,一脸严肃地嘱咐道:“一定要让他们三个每天都哭,一定要听到哭声,不然没办法表达对先帝的敬重。”
“如果他们不哭,你们就想办法让他们哭。”
随即,还安排了不少人守卫此处,以防万一。
……
宋忠将事情禀告给了朱元璋。
朱允熥在金陵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,包括朱允炆、黄子澄和齐泰三人的遭遇。
朱元璋静静地听着,脸上的表情随着宋忠的讲述不断变化,时而皱眉,时而惊讶。
等宋忠说完,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缓缓开口问道:“那允熥如今在金陵城可还安稳?”
“他这般行事,城中百姓作何反应?”
宋忠恭敬地回答:“陛下,琼王殿下在金陵城已掌控局势,城中百姓见他祭拜先帝陵,倒也没有太多的动荡。”
“毕竟金陵城被攻破时,炮火虽猛,但琼王殿下约束了将士,并未有太多扰民之举。”
朱元璋微微点头,又问道:“那允炆在那小黑屋之中,可有什么过激之举?”
宋忠回道:“陛下,朱允炆陛下一直在叫嚷,说琼王殿下篡位,还说自己才是正统,不过琼王殿下并未理会。”
“那齐泰和黄子澄也在一旁附和,可也无济于事。”
朱元璋无奈地叹了一口气,他的眼神中透着疲惫和复杂的情感。
他缓缓说道:“他们兄弟,何至于此呀。”
他的声音有些沙哑,仿佛带着无尽的感慨。
他越来越觉得,假死不是一个好主意,但已经开头,那他就看看大明到底会走向何处。
朱元璋此刻的心情十分矛盾,他原本以为自己的安排能够让大明平稳发展,却没想到引发了兄弟间如此激烈的权力争斗。
朱元璋又看向宋忠,问道:“你觉得允熥此举,对我大明江山是福是祸?”
宋忠犹豫了一下,回答道:“陛下,臣不敢妄言。”
“但琼王殿下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,那火炮威力惊人,他半日攻破金陵城,可见其有勇有谋。”
“只是他以武力夺权,后续如何安抚各方势力,稳定大明江山,还需时间来证明。”
朱元璋轻轻哼了一声,说道:“这小子,确实有几分手段。但这权力更迭,最受苦的还是百姓。”
“你且继续密切关注,若有任何风吹草动,即刻来报。”
宋忠恭敬地抱拳行礼,说道:“陛下放心,臣定当仔细观察,及时禀报。”
然后便退下了。
很快,金陵这边的消息就传遍了大明各地。
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,从一个城镇飞到另一个城镇,从一个村庄飞到另一个村庄。
人们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,对金陵城发生的事情充满了好奇与惊叹。
一段时间后,燕王朱棣也收到了,朱允熥半日攻破金陵城,以及让朱允炆、黄子澄和齐泰三人守陵墓的遭遇。
朱棣正坐在自己的营帐之中,看着手中的信件,眼睛越睁越大,最后愣在了原地。
他的手微微颤抖,喃喃自语:“我这大侄子火炮怎么这么强?”
朱允熥火炮的威力超出了他的想象,这对他的震撼极大。
一旁的将领丘福忍不住说道:“王爷,这朱允熥如此厉害,咱们可得小心。”
“那金陵城的坚固可是闻名遐迩,他半日就攻破,还真不可小觑。”
朱棣皱着眉头,若有所思地说:“本王也没想到,这朱允熥竟然有如此强大的火炮。”
“这火炮若是在战场上,必定会改变战局。”
另一位将领张玉也凑过来说:“王爷,那朱允炆如今被关在陵墓旁的小黑屋,还让他每日哭灵,这朱允熥也够狠的。”
姚广孝就在朱棣身边,他听完,也很惊讶。
他双手合十,说道:“实在无法想象,竟然会有威力这么强大的火炮。”
“此火炮一出,这天下的局势怕是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了。”
他的声音虽然平静,但能听出其中的震撼。
姚广孝作为朱棣的谋士,深知军事力量的重要性。
朱允熥火炮的出现,让他意识到以往的军事策略可能都需要重新审视。
此时,朱棣看向姚广孝,眼神中带着一丝犹豫,说道:“先生,本王觉得之前似乎低估了朱允熥这小子的实力。”
“你看他如今这般作为,本王若想有所行动,怕是不易。”
朱棣认识到朱允熥的强大实力给自己带来的压力,他开始重新思考应对之策。
姚广孝微微点头,说道:“王爷,朱允熥如今势头正盛,直接对抗恐非明智之举。”
“但王爷您乃是藩王,手中亦有兵将。”
“王爷不妨考虑趁机起兵,打着救皇帝的名号发兵金陵。”
“如此一来,既能师出有名,又可在各方势力中占据大义。”
朱棣皱着眉头,有些担忧地说:“先生此计虽妙,可那朱允熥火炮威力惊人,我们若仓促起兵,怕是难以抵挡。”
“而且这准备工作也并非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。”
姚广孝笑了笑,说道:“王爷不必过于担忧。”
“我们可以先把口号喊出来,表明我们勤王的决心。”
“这样一来,一来可以试探各方势力的态度,二来也能让朱允熥有所忌惮。”
“待我们准备充分之后,再发兵金陵,如此可保万无一失。”
姚广孝进一步完善了这个策略。
朱棣听后,眼睛一亮,说道:“先生果然妙计。”
“这既能让本王站在大义这一边,又能有足够的时间准备。”
朱棣觉得有道理,然后十分高调的打出旗子,说朱允熥是谋反,要进京勤王。
他命人制作了巨大的旗帜,上面写着 “勤王讨逆” 四个大字。
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。
一时间,不少藩王纷纷响应。
宁王朱权看到朱棣的旗号后,心中一动。
他本就对朱允熥突然夺权有所疑虑,觉得此事有违正统。
如今看到朱棣起兵勤王,他觉得这是一个维护皇室正统的机会。
他立刻召集自己的谋士商议,谋士们也认为这是一个表态的好时机,既能彰显自己对皇室的忠诚,又可能在未来的局势中获取更多利益。
于是,宁王朱权下令在自己的封地内招募士兵,加强军事训练。
同时派人前往朱棣处,表示愿意支持他的勤王之举,还送去了一些粮草物资以表诚意。
湘王朱柏则是个性格刚直的人,他听闻朱棣的举动后,大为愤慨。
他认为朱允熥的行为是篡位,是对大明皇室尊严的践踏。
他毫不犹豫地在自己的封地竖起了同样的 “勤王讨逆” 旗帜,并且亲自披挂上阵,开始集结军队。
他对着自己的将士们慷慨激昂地说:“吾等身为皇室宗亲,岂能坐视不理?”
“今朱允熥谋逆篡位,吾等当随燕王殿下进京勤王,恢复正统!”
他的士兵们受到他的感染,个个士气高昂,随时准备开拔。
周王朱橚一直以来都与朱棣关系较好,他看到朱棣的旗帜后,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。
他心想,若朱棣成功,自己必然会得到好处。
于是,他迅速在自己的领地内张贴告示,宣称朱允熥篡位,号召百姓支持勤王之事。
同时,他还打开自己的粮仓,拿出一部分粮食分给那些响应勤王的百姓,以此来吸引更多人加入。
他还写信给朱棣,表示自己将全力支持,并且已经开始准备军队,只等朱棣一声令下,就共同发兵金陵。
藩王们的响应让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。
各方势力的利益交织在一起,大明的未来在权力争斗的旋涡中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最新评论